党群工作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关于印发《青岛科技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的通知

作者: 责编:外语学院 审核: 发布日期:2020-03-12

青岛科技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

2020年工作的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纲要》,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盯目标绩效、聚焦重点难点,强化体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压实责任担当、聚力攻坚冲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内部治理效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新业绩向建校70周年献礼。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突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确保各项整改任务落实到位。深化实化“三个六”党建工作体系,抓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党建“双创”工作,完成山东省高校党建示范党委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台学校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细则。加强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组织领导,确保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压实党风廉政、意识形态等重点领域和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的政治责任。推出彰显学校底蕴的党建特色经验、示范项目等5个以上。

2.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院级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做好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切实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四个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打造一批全面过硬党支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制定出台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开展新一聘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全面落实“六个素养”强队伍实施方案,建立干部培训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获批市级以上各类先进典型5个以上。

3.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履行好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监督问责。全面落实学校纪检监察机关改革方案,确保内设机构人员、保障到位。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开展新一轮廉政谈话,及时发现并纠正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审计监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反对和抵制“四风”。持续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制度。制定实施学校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巡回指导协同督导办法。

4.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效性。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用好“学习强国”“党建-灯塔在线”等学习平台,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巩固和深化教育思想大讨论成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出台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校内巡察实施办法,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扎实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融媒体”建设,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在国家级权威媒体刊发学校办学经验、特色工作、典型事迹等10次以上。结合庆祝建校70周年,讲好“科大故事”,凝练提升“科大精神”“橡胶品格”“五有理念”,丰富“科大家风”内涵,完善文化标识,持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5.统筹各方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加强对外合作协同,积极争取企业、行业、政府等优质资源助力学校发展。动员全校力量,高质量高水平组织好建校7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经验、凝聚力量,激发爱校情怀。调动全校院级单位和教职工资源优势,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围绕校庆实现社会捐助资金和物资1.8亿元以上。实施“校友+”行动计划,用好校友e家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高服务校友质量。团结带领统战成员开展“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行动。促进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教育交流。持续开展离退休人员“本色家园”品牌活动,发挥老同志优势特长助力学校发展。发挥好工会、妇委会服务大局、凝聚师生的作用。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

6.加快一流本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金课”建设,推动课堂革命,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高考改革,全面提高生源质量。做好一流专业综合改革工作,新增国家一流专业6个以上。注重新兴专业发展。加强专业认证内涵建设,发挥认证专业对专业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定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以上、省级一流课程10门以上,获批省级教改项目6项以上,重点培育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本科生国(境)外3个月以上学习实习达200人以上,出版教材、专著等15部以上。

7.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认真做好国家第十三批学位授权审核和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获批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提升研究生教育对学科建设贡献度,实现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SCI\CSSCI)200篇以上。扩大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和研究生国(境)外学习比例。改革研究生招生录取办法,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招生人数增加100人以上。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及上岗办法。完善基于学科和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立项培育,确保16个以上项目获批山东省立项支持,至少获评省级优秀硕士论文4篇、博士论文1篇。

8.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全力打造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国际合作办学新格局,探索全校中德合作办学一体化发展新路子,推动各单位立足自身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优势开展实质性中德合作,提升中德合作办学能力和质量,构筑中德办学科技合作高端平台,不断增强对学校办学实力和特色的支撑。加速推进青岛中德工业大学筹建工作,将其列入山东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全力推进中德青年科学院建设,推动其纳入中德领导人对话论坛成果。以中德合作为抓手,一体化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打造“留学科大”计划共赢新格局,扩大留学生在校规模。推进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9.提高学团工作水平。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完善学生“灵魂引导、成长助力、生活关怀”发展指导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创赢”三创中心平台作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学生参加国家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比例增幅10%以上、国家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比例增幅20%以上,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上实现奖项新突破。开展精准就业创业服务,推动高质量就业,整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本科毕业生国内考研率达到30%以上。探索学生宿舍网格化管理,深入打造“青科学舍”公寓文化品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专家化水平,增强职业化、事业化动力。深化共青团改革创新,落实学生会、社团组织改革实施方案,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融入育人全过程,提升志愿服务对区域发展贡献度。

10.完善协同育人格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完善贯穿始终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打造校级以上“课程思政”名课名师。深化体育教学综合改革,拓展美育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落实学校促进继续教育的实施意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推出省级以上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精品特色项目等5-10个,面向全省及全国推广学校立德树人经验做法20次以上。

三、打造学科统领、科研与人才工作齐头并进工作格局,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点

11.发挥学科建设统领作用。着眼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实施学科分类建设和管理,加快“冲A、冲千、冲亿、冲奖、冲博”步伐,实现“五大”标志性成果突破。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行业与地方重大需求,大力激发传统优势学科新动能,重振“橡胶”特色的学科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力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冲A”实现突破,确保获得B等级以上学科2个以上。获批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8个以上。推动化学学科向ESI前1‰逼近。化学、材料学、工程学三个学科ESI排名持续提升,学校ESI学科国内排名提升5个名次以上,进入前100名。

12.引导科技创新顶天立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密切跟踪、全程跟进国家科技奖申报,全力实现新突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以上,其中一等奖2项以上;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项以上;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发表高被引论文15篇以上;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0件以上;获批国家人文社科项目5项以上、省部级项目20项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奖励5项以上;发表CSSCI论文30篇以上;实现纵向科研经费总额1.0亿元、增幅20%以上。加强应用研究,实现横向项目数、合同金额大于500万项目数和到账金额数各增加20%以上;实现转化专利数及到账经费均增幅20%以上;实现校企技术开发、转让、咨询等实际到账经费2.0亿元、增幅20%以上;获批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称号。发挥创新平台优势,争取各类平台建设经费3000万以上;新增2-3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立项建设;实现生态化工重点实验室进入省部共建计划;提升驻外研究院合作发展效益。实现师均到账经费(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艺术类、科技成果转化类)、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出版专著、获批专利、决策咨询和智库报告等数量增幅10%以上。

13.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基于学科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导向,大力引进二层次以上人才,合理调控人才引进指标,落实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探索基于学科需要的人才引进预聘-长聘办法。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以上、省级高水平人才10人以上。博士后在站人数稳定在100人以上。建立五层次以上人才、崂山学者人才工程学者业绩公布及突出业绩、重大成果展示平台。实施四层次以上引进人才业绩述职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制定2021-2023聘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完成养老保险及职业年金缴纳工作。制定出台学校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开展教师“争创一流建功高质量·爱岗敬业振兴青科大”主题教育。加强先进典型培育树创,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师获得感、幸福感。

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14.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拓展学校办学经费来源,充分调动院级单位服务社会、争取经费的积极性,实现学校综合办学经费增加10%以上。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实验室安全分级管理,全面落实基于工作业绩的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校级综合分析测试中心,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努力实现设备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做好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发挥好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15.提高基础保障水平。推进完善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大力开展“三提高四加强”,不断提升后勤育人品质和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探索实施科研用房能耗三级计量,推进后勤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实现崂山校区监控并入警方“天网”,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快四方校区CCF大楼、26#学生公寓、留学生公寓和中国橡胶博物馆建设,启动崂山校区产教基地建设。推动做好人才公寓项目绿化和修缮工作,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满意度。

16.增强综合服务质量。切实发挥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支撑作用以及情报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构建ESI学科排名及贡献度定期数据分析机制。做好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动学科性公司发展,适时成立学校资产经营公司。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强化制度文件、合同及重大决策事项的法律审查。加强信息调度整合,强化督查落实,提升政策制定科学化水平。完善保密工作体系。做好信访工作。提升学报办刊水平。加快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进程,完成校史馆展陈改造。

五、强化激发动力和活力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学校治理体系

17.坚持目标导向。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接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经略海洋等国家战略以及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青岛市“十五大攻势”,打造以新时代政产学研融合转型升级为支撑的“新科大现象”,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贡献度。落实“控支出、调结构、重产出、讲效益”内部治理要求,制定院级单位(领导班子)2020-2022聘期目标,明确各院级单位目标,学校与职能部门、学院签订新聘期目标责任书。加强崂山校区规划引领,拓展办学空间,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四方校区办学功能,对接用好市北区“1412”战略。优化高密校区管理模式,打造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山东化工研究院(济南校区)科教融合标杆、政产学研融合示范和体制创新典范。打造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新高地,一体化推进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建设。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

18.优化管理体系。落实新修订的《青岛科技大学章程》。构建扁平化管理服务机制,明确机关部门职责定位,实施“校长接待日”,拓展“校长信箱”职能。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增强学院干事创业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统筹各类办学资源,严格实施院级单位“人、财、物”三要素定额核算,引导办学资源精准投入与有效产出,强化基于学科贡献度的资源配置,加强院级单位效绩考核,制定实施基于学科建设的院级单位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从严从实制定、执行院级单位财务预算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管理规定。做好“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强化聘期考核及结果应用。理顺各科研机构、平台与学院关系。设立化学学科“冲千”综合改革试验区。

19.加快流程再造。全面实施基于信息化支撑的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提升信息化管理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贡献。深化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压紧压实数据所属部门责任,构建校园数据共建共享协同机制,重点加快教育教学资源、人事人才资源、管理服务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有效支撑学校综合管理和绩效考核,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学校综合管理信息化,持续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拓展OA办公系统覆盖领域,打造高效互通的“网上办事”系统。共建共享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提升机关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