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国语学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科研创新与学科发展双轮驱动,在重大课题攻关、学术成果产出及社会服务中取得系列突破,形成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与智库服务的协同创新格局,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注入强劲动能。
横向项目突破:产教融合赋能社会服务
学院实现文科重大横向项目历史性突破。徐翔副教授联合山东省商务厅境外展定点服务单位——山东林轩国际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开展“国际会展商务外语效果提升研究”,单笔到账经费90万元,为地方会展经济国际化提供智力支持。刘宁老师携手盛琦誉元(青岛)贸易有限公司,聚焦AI翻译技术协同机制与新质生产力赋能外贸新形态研究,协议经费50万元。该项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文化外译与企业实践,通过业务实训、文创设计等路径为企业提质增效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落地。班健老师与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开展合作,聚焦国际资本市场投资者有效保护机制研究,到账科研经费50万元。该项目注重外语服务市场经济的功能,致力于对全球发达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国、日本、欧盟市场进行调研,为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提出建议。崔婕老师合作江苏研厨食品有限公司,聚焦多语种服务赋能企业对外合作与跨文化商业往来研究,为企业对外合作提供精准高效的语言与文化服务解决方案,为企业深耕国际市场、提升海外合作质量注入强劲动力。四项课题立足学科前沿,以“外语+技术+产业”创新模式赋能企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彰显了应用型研究的显著社会价值。
学术集群发力:多维成果彰显学科厚度
学院高水平研究呈现集群效应。李玉良教授在《国际汉学》发表专论,创新性构建国际汉学与典籍翻译研究的“二位一体”理论,深入揭示跨文化知识再生产规律,为全球本土化学术体系建设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贡献方法论范式。尹洪山教授与李星莹在CSSCI期刊《外语导刊》发表论文《数学算式对二语搭配加工的跨认知域结构启动研究》,不仅为语言加工和跨认知域结构启动效应的普遍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二语搭配加工的心理表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陶亚奇与尹洪山教授的书评在SSCI一区期刊RELC Journal 2025年在线发表。赵洪娟教授双线突破:其研究《“头上花园”四季美:福建蟳埔女戴花习俗渊源考》发表于CSSCI前20%期刊《世界宗教文化》;《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中国神话英译探蠡》发表于C刊《澳门理工学报》;其政策建言《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打造我市经济增长新引擎》获副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体现学术研究向智库服务的有效转化。刘济超老师分别在翻译学顶级期刊《中国翻译》和外国语言文学顶级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研究论文,前者基于职业译员实证实验,首次系统解析计算机辅助口译技术对同传质量的影响机制,为相关技术研发与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后者则创新研发了一套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机辅同传系统,首次实现源语文本的分层适配和难点翻译的自动对齐,显著提升交互效率和任务体验,为相关技术在研究、应用和教学上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接续传承:协同创新培育复合人才
学院科研成果凝聚了外语学科团队的接续努力,形成“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文化传播-政策服务”的全链条协同创新格局,并将科研创新与育人实践有机联动,持续为学院及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既为区域经济升级输送复合型外语人才,又通过智库服务深度参与地方发展决策。
站在新起点,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优化学科交叉创新机制,在守正创新中谱写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